「就像玩大台遙控車,不覺得很熱血嗎?」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輛、自己從無到有打造出來的自駕電動小巴,且目前已成功載運4000人次。平均不到30歲的新創團隊,如何辦到的?他們為何認為,滿街跑的機車也是台灣發展自駕車的優勢?
「像我們學交通和車輛的人,就是希望有個代表作,」35歲的台灣智慧駕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沈大維睜大雙眼說,「男生從小的夢想就是玩遙控車,自駕車就像大台的遙控車,不覺得很熱血嗎?」
年初剛落成、佔地兩公頃的自駕測試實驗基地,是由科技部打造、國研院委託車輛中心營運,猶如無人車考駕照的練習場地,具備13項情境測試,包括十字路口、行人穿越道、智慧候車亭、路邊停車、圓環、彎道、平交道、隧道等等。
目前在這個場地測試的自駕車,還有來自成大機械系、財團法人車輛測試中心、工研院與華德動能,以及緯創與豐榮客運的巴士。
但台灣智慧駕駛的小巴,卻是唯一由本土企業發起、從零開始組裝無人駕駛小巴、並整合系統的團隊,軟硬體台灣自製率高達七成。
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,卻走得比誰都要前面。
33歲的台灣智慧駕駛技術長李昇達,在長庚大學攻讀資工所與電機博士時,研究主題包括癌症與基因檢測,從雞的基因研究到腸病毒基因療法。
現在,他要做的,是要把一輛小巴裝上具有運算能力的大腦、由雷達、光達與鏡頭組成的眼睛,相當於是要注入生命到沒有生命的車子裡。今年下半年要發表的新車款,目標是做到等級四的無人駕駛(人不用介入駕駛,車輛可按照既定路線自動行駛)。
走入台灣智慧駕駛位於沙崙試驗場的辦公室,牆上貼的是密密麻麻的機器學習心智圖,呈現一項訊息進到車子大腦後,到最後動作之前,中間所有細緻的決策流程。「現在每秒鐘可以跑五次,但還不夠快,」李昇達說,還得做更多硬體與軟體調校。
去年才成立的台灣智慧駕駛股份有限公司,從公司英文名稱Turing,就可看出是對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(Alan Turing)致敬。(延伸閱讀:他,連賈伯斯都想致敬!圖靈──不被世界所承認的天才)
但發展自駕車產業,台灣有優勢嗎?
台灣智慧駕駛認為,答案是肯定的。
因為台灣在自駕車領域的技術,離先行者的距離,其實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。「沒有人敢宣稱自己已經成功,」台灣智慧駕駛公司董事長陳維隆說,目前在自駕車領域除了通用汽車、福特與奧迪之外,其他都是新創軟體公司。新創正在顛覆現有秩序。
而台灣又有獨特優勢,一是路況具亞洲特性。陳維隆說,即使是走在前面的
天下雜誌